后续!卖增重虾仁企业回应:被点名也没办法回应了但没完全

作者: 产品中心 发布时间: 2025-04-09 05:48:33

  最近,一段央视315晚会曝光水产品违规添加保水剂的视频在网络疯传,画面里,一包包看似饱满鲜嫩的虾仁,背后却藏着“不能说的秘密”。

  把食品安全当儿戏的后果就是,不久之后,湛江市良基食品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的名字,赫然出现在了曝光名单上。

  保水剂乱象一经曝光,就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关注。不仅有人担心吃到“科技与狠活”,连日常饮食都变得战战兢兢。

  针对自家虾仁被315点名,良基负责这个的人说,自家产品符合国家标准,“具体添加了多少,咱也不知道,咱也不敢问。”

  但舆论发酵也带来一个问题,那就是信任。良基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表示,“焦点问题是解决消费者的顾虑,如何证明自家产品没问题。”

  刚被曝光,各路自媒体的“良基虾仁还能吃吗”、“良基虾仁配料表大揭秘”就慢慢的开始了,以及还有“良基虾仁还能不能买”。

  但比起这些,更精明的人已经在路上了:各大电子商务平台和超市,慢慢的开始紧急下架良基相关产品。

  因为有关部门介入调查,导致良基虾仁销量断崖式下跌,使得“保水剂”变得敏感,有担忧就有市场。

  某宝平台上,以“良基虾仁 同款”为关键词搜索,会出现众多卖家正在撇清关系。

  撇清的理由普遍是“无添加”、“纯天然”,甚至有的还打出了“假一赔十”的口号。

  退货率从平时的2%飙升至30%,前几天更不可思议的是经销商要求全额退款。甚至有人靠“差评”获得了商家的“封口费”。

  有数据显示,良基虾仁销量暴跌与“三鹿奶粉”事件后的市场反应类似。很多宝妈、注重健康的群体为追求“安全感”纷纷转投另外的品牌,强化了其作为“问题食品”的负面标签。

  一方面是信息不透明太让人担忧。良基虾仁的配料表上,虽然标注了“食品添加剂(复配水分保持剂)”,但具体成分和含量却语焉不详,这难免让人怀疑其中是否暗藏猫腻;其“符合国标”的说辞,更像是“按最低标准执行”的遮羞布。

  购买现场,良基门店的销售人员对自家虾仁的介绍也是五花八门。甚至很多销售,都是临时从其他部门调过来的。

  在此前的315晚会曝光中,执法人员现场演示了保水剂的超量添加,虾仁重量瞬间“膨胀”,更是让良基虾仁 的问题暴露无遗,直接戳中很多消费者的痛点。

  除了普通花了钱的人“添加剂”的恐慌,甚至良基这些年还“坑”了不少合作伙伴。

  比如有餐饮企业就推出过良基虾仁套餐,99元一份的“水晶虾仁”,号称“纯天然无添加”。

  有人直接爆料称,自家餐厅用的就是良基虾仁,口感确实Q弹,但顾客投诉率也居高不下。

  还有的食品加工厂采购了良基虾仁作为原料,产出的速冻水饺、虾滑等产品,销量也受到了牵连。

  一些小作坊在看到商机后,他们会批量采购低价虾仁,然后自己添加保水剂。一名小作坊老板透露:“我们去年进了100公斤虾仁,加了保水剂后能出150公斤,利润翻了好几倍。”

  2024年,良基虾仁全年销售额预计达到5000万元,但“保水剂”事件曝光后,预计损失将超过2000万元,品牌声誉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。

  只要还有利益的驱使,就会有更多的不法商家铤而走险,继续在食品安全问题上“打擦边球”。

  最近的“保水剂”事件就是如此。在事件发生后,良基食品负责人第一时间回应称,自家产品符合国家标准,但具体添加了多少,却避而不谈。

  此外,工作人员也承认添加了少量保水剂,但声称“未超标”,具体含量却需要问品控。这种“挤牙膏”式的回应,反而让我们消费者更加疑虑。

  曾经一位购买了良基虾仁的消费者,发现虾仁解冻后严重缩水。联系客服后,得到的回复却是“正常现象,不影响食用”。结果没想到,这位消费者直接将此事发到了网上。“不退不换,而且态度还很强硬!”

  还有人晒图表示,自己在超市买的良基虾仁,包装上明明写着“无添加”,配料表里却赫然写着“食品添加剂”。

  去年的“假虾仁”事件更是相当出名,有消费者爆料称,自己购买的良基虾仁,口感和真虾仁完全不同,怀疑是用“明胶”做的假虾仁。

  事故发生后,良基虽然在48小时内发布了声明,但声明中却强调“产品符合国家标准”,并暗示“消费者误解”,这种避重就轻的态度,反而让我们消费者更加不满。

  连一些原本支持良基的消费的人都表示“对良基失望”,并强调“希望良基能正视问题”,这种用户口碑的崩塌,比任何负面新闻都更具杀伤力。

  能把信任危机变成转机的,少之又少。某奶茶品牌就曾因“植脂末”事件陷入舆论漩涡,但随后通过公开原料、邀请消费者参观工厂等一系列操作,成功化解了危机。

  刘强东都感慨“永远别和雷军比营销,你比不过”,海底捞CEO直言“我拿什么和他比?他简直要出道了”。

  都知道雷军是营销高手,但营销是0产品才是1,这么多年来从手机到汽车,现实证明小米不仅没有被流量反噬反而越来越强大,雷军还一度登顶中国首富的位置。

  在我看来,良基的“保水剂”事件,本质是“用工业化思维挑战食品安全底线”。关键是将消费者变成监督者,用透明消除疑虑。

  不得不说,这种模式的门槛极高——既需要企业有足够的良心,更依赖对消费的人心理的精准把握。